D01 – 吳哥博物館 + 吳哥寺

清晨離家時天尚未光。我從家趕往機場,順利地寄好行李及過關,剛好在登機前看到大嶼山上的日出。

出發前已經看了一次日出….

飛機準時起飛,兩個多小時後便到達暹粒上空。在機上我看見一片楬色的平原,上面佈滿了大小不一的農田,剎那間我以為來到了中國的江南平原,但正值旱季的柬埔寨這刻沒有太多綠油油的顏色,較多的倒像是剛插秧的水田。

穿過一片又一片的農田後,飛機終於來到市區地帶,但這裹你不會看到有雙位數樓層的建築物,取而代之的多是只有數層高的樓房,沒有高樓大廈的暹粒就給人一種很平面、但很遼闊的感覺。

從機上俯瞰暹粒

降落後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很泰式風格的機場客運大樓。對於柬埔寨人來說,用「泰式」兩字來形容他們的文化恐怕會觸動他們的愛國神經,因為歴史上柬泰(當時泰國名為暹邏)兩國經常處於交戰狀態。在17至19世紀,積弱的柬埔寨更經常受暹邏所控制,大片土地被暹邏佔領,如位於今天柬泰邊界、早前有主權爭議的柏威夏寺及附近土地便曾經是暹邏領土。當年一些柬埔寨的皇室成員甚至被送至暹邏作為人質,所以歴史上柬泰兩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另一方面,在被佔領期間,一些泰國文化(如寺廟、服飾等)亦在該段時間傳入柬埔寨內,形成今天我們這些外人眼中的所謂「泰式」文化。

很有泰國風的客運大樓

儘管停機坪離客運大樓不遠(不足200米),但基於安全理由我們還是得乘接駁巴士前往客運大樓。進大樓前便有工作人員收集表格(忘了是健康申報表還是物品入境申報表了),然後才是入境大堂。大堂一旁設有櫃位申請落地簽証,申請完畢或已預先申請了電子簽証的遊客便往前走至入境櫃位。出發前我在網上搜集資料時,已得知柬埔寨的出、入境櫃位有一項「特色」──關員會向遊客索請小費,當我在排隊時也的確看到有一些遊客拿出美元交給關員,所以心裏已在猜想自己會被怎樣刁難,結果出乎意料地,我過關時關員完全沒有向我索取小費,就這樣順利通關了,我想大概是我那一副潦倒背包客的模樣讓關員打消了開口的念頭吧(笑)!

在客運大樓出口前有數間售賣流動電話咭的攤擋,基本上價錢相差不遠,我選擇了Metfone的電話加上網計劃(售5USD,包2GB數據及3USD電話儲值,以本地電話計的足夠打數百分鐘),工作人員(其實就只是一名十多廿歲的女孩)會即場因應你電話的SIM card size而替你(土法地)剪卡,所以不用擔心SIM card的大小問題。感覺上Metfone的收訊不錯,當然比較偏遠的地方還是難免訊號較弱,但問題不太大。

弄妥電話卡後步出機場,我便看到Racheam的「兄弟」(會打引號是因為我不肯定他們是否親兄弟,去尼泊爾的經驗告訴我︰那些導遊或司機常常以"brother"一字來形容他們的工作伙伴)持著牌子接機,他的英文不算很好,能應付基本的溝通、但絕對不是能向你介紹景點或交談的程度,所以找他當tuk tuk司機是還可,因為反正也不會聽到他作任何介紹。

來到柬埔寨便必定會看到市內市外隨處可見的tuk tuk車──就是一輛電單車拖著一個車廂,我看到的都清一色是4人座,但說實話4人坐的話實在有點擠,如果你是帶著行李,更應該2人一輛。在市內、往返吳哥城等地方,坐tuk tuk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若果要乘tuk tuk到崩密列等外圍區域(即outer loop,而非大圈),由於路況較顛簸,乘客在車上隨時被搖得五臟六腑大挪移。再加上tuk tuk的時速不高,本來已不甚舒適的車程將變得更漫長,所以我不太建議乘tuk tuk往返外圍。另一方面,對於駕駛者而言,駕駛tuk tuk也比駕駛正式車輛要費神,因為tuk tuk結構較汽車輕、也不會有避震系統,所以好的駕駛每當在崎嶇的路面行駛時便要避開路面凹凸處或減速,這樣乘客才不會震至翻天覆地,而且他們更要避免急速煞車,否則停下的電單車可能會被後面拖著的車架撞到,從這方面看駕駛tuk tuk的難度更高,而且tuk tuk司機多少都要忍受風吹雨打,其辛苦程度遠超汽車司機。這些都是一名日後遇到的汽車司機解釋給我聽的,他自己最初也是tuk tuk 司機,但一等他獲得汽車牌照後便火速告別tuk tuk生涯,因為同樣是駕駛,駕駛tuk tuk所費的心力比駕駛汽車多太多了。

當地最普遍的交通工具︰Tuk Tuk

機場離市中心不太遠,大概二十分鐘我便到了我在暹粒的酒店─Explorer House。酒店是馬拉西亞人/印尼人開設,網上的評價是這裏的馬來西亞菜非常美味,但每天早出、晚歸的我由始至終都沒有機會嚐到。另外酒店大部份工作人員都不太懂得英文,唯一會一點英文的只有一名印尼姨姨,有時在溝通上有點點不方便。但撇除這點,酒店的房間非常整潔,位置接近Old market,而且價錢非常合理,是個不錯的選擇。

Explorers House
Explorers House的大堂兼餐館
這幅畫在不少市場、酒店內都可以看到,而且還有不同的版本。我最喜歡的版本是夕陽被一網包住的那款。
附近一帶都是酒店

來到柬埔寨,我不期然地將它和尼泊爾作比較,原因自然不是因為劉高興的一句話,而是數年前我遊覽尼泊爾時,對當地的貧窮有一些特有的印象。但是單以暹粒市來比較,這裏的發展程度已經超越加德滿都或博卡拉(更別提更先進的柬埔寨首都金邊了)︰較多的汽車、較多的交通燈(最重要是交通燈有在運作)、沒有停電問題、較多外國商品在這裏發售等,這些都是我出發前所沒有料到的──我一直以為暹粒的情況應該與加德滿都相差不遠吧。實情是在旅遊業的帶動下,暹粒已具備了各種旅遊行業所需要的配套設施︰餐廳、酒店、市集,遊客在這裏可以非常方便而廉價地遊覽這個千年古都。

道路上的秩序還算井然

check-in了酒店後,我和Racheam「兄弟」(我已忘了他的名字)商討今天的行程。本來今天我沒有打算租tuk tuk的,但是Racheam「兄弟」卻一直遊說我這天開始遊吳哥城和吳哥寺,但我想這天時間已經不早(11時),倒不如先遊市內,明天一早才正式開始吳哥遊較為妥當。我決定後便告訴Racheam「兄弟」載我到吳哥博物館,遊畢後把我載回酒店便可。Racheam「兄弟」大概有點失望,因為我沒有包他一整天的行程吧。比較奇怪的是,Racheam「兄弟」先載我到一個旅行社買博物館入場票,我奇怪地問︰「為甚麼不在博物館購票呢?」他嘰嘰喳喳地說了一大堆我聽不懂的「英文」(ok 是我的英文水平太差了),又打電話給Racheam由他向我解釋︰博物館沒有售票,結果我只好在那裏購票,而且嚴格來說我買的不是入場門票,而是可換門票的一張單據。來到博物館一看,館內當然設有售票處,不過門票的售價倒和我在旅遊社買的相同。是因為Racheam「兄弟」可以在旅行社抽成嗎?這個我便不得而知了。

我在售票處換了門票,門票還包括了導賞錄音機。博物館樓高兩層,共有8個展覽廳,展覽由柬埔寨的早期歷史開始說起,然後重點介紹吳哥時代的建築和文化,如果出發前沒有做功課的,來這裏走一轉便可以迅速地惡補一下吳哥的背景資料。展覽館收藏了不少從吳哥建築內搜集回來的印度神像,當中看得最多便是毗濕奴、濕婆的神像,原來早期的雕像因為石材的關係、在雕刻一些全身人像時往往都需要額外的支柱(通常是從雕像底部的台基伸延出來)來支撐懸空的手部,所以有沒有支柱往往是判別神像大概年代的一個重要指標。這裏也展示眾多佛像,最普遍的造型便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頭上有著一條七頭蛇作簷。這個造型的典故是︰當佛陀在打座時,期間遇上七日七夜的風雨,藏身樹後的目支鄰陀(蛇名)便用牠的七個頭為佛陀遮風擋雨,這個景像便成為雕刻家刀下的題材。此外博物館內還有放置很多精美的過樑(lintel、放在門上長方形的裝飾)及頂飾(pediment、同樣是放在門上、三角形的裝飾)等等。

很難得的是,博物館的不少展品都有非常詳盡的英文介紹,再配合導賞錄音機,遊客可以理解到展品的很多資料,若以英文資料的詳細程度來評分,這博物館比不少南韓、日本的博物館還好(大陸的更別提了),我想這是因為柬埔寨的文物保護大多是由外國機構(如UNESCO)資助和策劃,所以在企劃時便己將英文和柬埔寨文列為主要語言,這對於遊客來說是個很好的安排。唯一不好的地方便是博物館不准拍照,沒法好好記錄內容,不過這也是博物館的常見規定吧。

吳哥國立博物館外觀
吳哥博物館入口大廳
闍耶跋摩七世是吳哥皇朝的重要君主,信奉大乘佛教的他在國內設立不同的醫療機構

我在博物館逛了近兩小時, 接著便乘tuk tuk回酒店。在打發了Racheam「兄弟」後,我借了酒店的單車來個悠閒的吳哥市內單車遊。

第一天就是踏著這輛單車四處走走

從Old Market踏單車往吳哥寺,最簡便的方法便是沿著暹粒河向北踏,到了皇家花園附近左轉入戴高樂道,繼續向北走便會遇到吳哥的售票處。沿途一路都是平坦的柏油路,雖然偶有起伏,但路況還算不錯。而且路上汽車雖多,但不同的駕駛人士都算忍讓,所以在馬路上踏單車倒不算很危險,沿路也的確看到不少遊客以單車代步,甚至遇到一些一看裝備便知道是東南亞N國單車遊的熱血單車人(說不定還是歐亞單車團),總之在路上騎單車的遊客一點都不會少。

在柬埔寨,韓國品牌的行銷廣告隨處可見
暹粒市內主要是遊客區,大部份建築都是酒店或旅遊相關的設施

我在出發往吳哥寺前先在市內四處逛逛,在Old Market附近還看到不少賣電子產品的商店、銀行等現代一點的店舖,當然最多的還是酒店及餐館。然後離市區遠一點,便看到暹粒河,說起來它比香港的城門河還要窄,而且大概是旱季的關係,水位很低兼不太流動,感覺很沒生氣。我在市內騎著單車左轉右拐的,經過了皇家花園及皇家住所,那個花園就是一個普通的花園,也是我在暹粒市內旅遊多天唯一遇過的一片綠化帶,但後來朋友告訴我在這花園附近有一個蝙蝠巢穴,一隻又一隻的蝙蝠便倒掛在樹上,在鬧市中竟然有蝙蝠巢,實在是奇特的景像。

2004年登基的Norodom Sihamoni,是蘇哈諾親王的兒子
皇家花園一帶
戴高樂道一旁多是高級酒店
其貎不揚的暹粒河

從皇家花園到吳哥售票處的距離約3公里,約是往吳哥寺的一半路程。我到達售票口時約4時多,沒有留意規定的我繼續沿著公路向北前進,結果甫過了售票處便有職員大叫我停下。原來在沒有門票的情況下,遊客不可以任何形式(步行、坐車等)穿過售票處,換句話說,即使你不打算進入吳哥寺而只想看看護城河,你還是需要持有吳哥pass才可通行。唯一例外的是,持有有效吳哥pass的遊客在五時半後可以在不使用pass的配額的情況下,進入吳哥寺外圍(即可以跨過護城河但不得入寺)觀賞。

吳哥的售票處

我看時間尚早,便在售票處附近溜溜。在未到售票處的公路東側,那裏有一間師範學院及學校,當天大概正值放學時間,學校大門外站滿小學生等候家長來接送,學生們都有穿著整齊的校服。校舍只有兩層高,但外觀很新,似乎是近年才落成的。

說起柬埔寨的教育,Jay Mather在《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中指出收受賄賂是學校裏的常見現象。老師或會借故向學生索取金錢,不付款的學生或會被罰站、或被給予壞成績、或乾脆被趕離課室。更離譜的是,學校當局甚至為了增加收入,學校往往縱容這種做法、甚至為這些教師的行為背書,結果學校本身就成了一個完整的賄賂系統。嚴重的貪污問題除了影響學習效能外,更壞、也更深遠的影響是令學生從小便生活在一個賄賂的環境裏,令他們覺得「賄賂」彷彿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作為學童最早接觸的社群,學校本身不特沒有推廣反貪污教育,竟然還同流合污,無怪乎貪污風氣會滲透在社會的各個層面。

貪污風氣能夠在學校盛行,其中一個原因和資源不足有關。由於欠缺經費,學校只能縮減教師數目,故此柬埔寨的師生比率極高,如小學老師師生比率是1對45(2012年數據,香港是1對14,即使是尼泊爾也只是1對27),老師要應付大量學生同時還只收取低下的工資,而這情況在鄉村更為嚴重。過低的收入令無論是老師還是學校都不得不循其他途徑開拓收入,而作為「消費者」的學生自是首當其衝。理論上,柬埔寨政府承諾向學童提供免費教育,但是學校往往向學生收取種種費用,又或索取賄款,故此所謂的「免費」只是空頭支票。同時,學童若果接受教育,家庭便需要承擔因小孩沒法工作而增加的機會成本,這些開支都令很多學童因經濟問題而在小學畢業以後便輟學。柬埔寨的小學入學率約為98%(2012年數據),但到了中學卻急跌至38%(2008年數據,這是現有的最新數字)。即使學童有幸可以上學,但為了應付這些額外開支,他們往往都要在課餘後兼職︰來過暹粒旅遊的遊客都知道,在景點區他們總要拒絕一批批向他們推銷紀念品的青少年,在餐廳或店舖也常常看到一些年紀或許不足十歲的小孩在招付客人。可以想像學童的教育質素無可避免地被拖低。

如果說小孩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看著柬埔寨小孩的困窘處境,柬埔寨前景的確堪虞。

吳哥售票處附近的師範學院
附近亦有一所學校,正值下課時間,學生在操場等候家人接放學

無論是當地人還是遊客,單車都是很方便的代步工具

我離開戴高樂路、沿著一些支路向東走,途中看到一些兒童院,還遇到一些西方遊客帶著大包小包的來兒童院探訪,路上也遇到小孩在步行或騎車回家,中途我還和其中一名小孩聊了數句,感覺上這裏的孩子都習慣了客的出現和「被搭訕」。

離開戴高樂道的分支路
沿途經過的兒童院
兒童院有提供補習班
兒童院內有一幢幢簇新的建築

我騎著車再往前走十多分鐘,道路由原來的柏油路變成泥沙路,兩旁也開始出現一些簡陋的房屋──就是那些只有簡陋支架、上面由草棚作為屋頂的木製小屋,一瞬間我便來到鄉村地帶。十分鐘前具備吃喝玩樂的旅遊社區,十分鐘後便變成只有零落殘破、東歪西倒的木寮村落,其落差之大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但也許這才是柬埔寨人最普遍的村落。

離開主要幹道不遠,便己進入鄉村地帶
鄉間的商店
附近的暹粒河

快到五時,我便騎車返回售票處等候購買翌日使用的門票。回到現場才發現已排滿了近百人等候購票。售票處在五時半開始發售門票,遊客需於售票櫃位外拍照,大約一分鐘左右便可以拿到附有個人照片的門票,我先購買了三天的pass,之後便可以出發往吳哥寺。

往吳哥寺的道路,路況非常良好,但傍晚時騎車會略為黑暗,最好帶上車燈及尾燈

往吳哥寺時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在快到吳哥寺時,我把單車泊在一邊好讓我專心拍照,拍完照後發現單車的腳架一直都沒法撥上來,我在路邊又拗又踢的,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法把腳架撥上來,心裏一邊乾著急,一邊又覺得自己怎麼會被一個單車腳架弄得沒完沒了,心裏覺得很沮喪。弄了不知多久,一位當地小朋友走了過來,我指了指單車的撥腳,表示沒法解開它,他二話不說就把那個腳架解了鎖,腳架就輕鬆地撥上來了!那刻的我立時樂透了,原來就是這麼簡單的操作,枉我騎了這麼多年(?)的單車,還不及一位小朋友熟悉呢!

因為不懂這個腳架鎖的設計,結果這天騎車弄得我灰頭土臉的

弄好了單車我又可以繼續上路。吳哥寺外有一條護城河(其實應該是護寺河,不過總是覺得這名稱怪怪的,就姑且沿用護城河這名字吧)所包圍,該河是一條人工河,河水是從暹粒河引入,而往吳哥寺的道路也是沿著護城河而建。雖說是河,但我都覺得這倒更像一個湖,因為河道實在太闊了,被圍在中央的吳哥寺反倒像是一個島。這廣大的空間營造了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我站在河畔遠眺彼岸的城牆、還有更遠方若隱若現的建築,想像那裏便是印度神話中的須彌山(Mountain Meru),一時間我忘記了這是人間建築還是神話中的天堂。

包圍著吳哥寺的護城河非常寬闊
騎著單車來到吳哥寺

我先隔著護城河拍照,河旁都坐了不少觀光的遊客,還有當地的小朋友在河旁嬉水。奇怪的是河邊倒好像沒有人在捕魚,也沒有觀光船之類的船隻。在吳哥寺西面遠遠的地方還有熱氣球,若能從空中俯瞰吳哥寺,風光應該更美吧。

由於單車不能上吳哥寺的跨河步道,我在想著應該如何處置我的單車,剛巧看到有數名遊客也是把單車泊在過河步道入口旁的空地,我便依樣畫葫蘆把單車鎖在那裏,然後便步行過河。回來後所有單車都安然無恙。有過這次經驗,我的單車便常常這樣鎖在空地,也不理會是否會有人偷走了(幸好最終沒有人偷車)。

吳哥寺正門
當地的小朋友在河旁玩得不亦樂乎
吳哥寺門前

現時遊人使用的步道是近代加建的,由日本負責,復修工程在2004年展開,並在2007年完成。跨河的步道非常寬闊,足夠3、4輛汽車同時駛過(這只是比喻,步道禁止汽車、單車行駛),這條康莊大道筆直地通往眼前廣闊的吳哥寺,我實在很難想像眼前的是一座寺廟──它根本是一座城。昔日的皇帝在建造吳哥寺時,他們心裏在想甚麼?是真的想向神明作出奉獻、向他們進行敬拜,還是其實借此炫耀自己的權力與財富,甚至想藉這個幅員廣闊的寺廟來與神明一較高下?這個寺廟又是否投射出他們心中的天堂的形象?

步道由日本負責復修
位於過河大橋入口的七頭蛇神(naga)
夕陽時候,很多遊客在這時離開吳哥寺

河道真的很寬闊,拍拍走走的我單是過河也走了十多分鐘,來到正門前只見三座塔樓成「凸」字般排在中央,三座塔樓由一長長的走廊貫通,走廊向南、北兩方無限延伸彷彿不見盡頭。看慣中國式塔樓的我對於吳哥寺正門的平頂式塔樓很不習慣,總是覺得它們的頂部被外星人用激光削去塔尖(笑)。三座塔樓中以中央一座特別精緻,建築上有著不同型態的雕刻。由於當天我不能進入吳哥寺,我只好在寺外圍牆附近隨意拍拍,留待明天來再來這裏仔細參觀一番。

吳哥寺正門
頂部的雕刻已被中度磨蝕
門口上的雕刻
正門左右各有一個出入口
正門的塔樓
在這裏看的第一個日落
夕陽落下,只餘安靜的護城河守護吳哥寺

隨著夕陽徐俆落下,我也趁著餘暉騎車返回市區,沿途都是離開吳哥城的tuk tuk及單車,路上好不熱鬧。我騎著車直接到Pub Street附近吃飯,大概時間尚早,人流不算很多,所以我可以安靜地吃這裏的第一餐晚飯。吃過飯後我信步走到附近的市集逛逛,裏面賣的多是常見的紀念品,比較特別的是內裏有數間畫廊,身為藝術白痴的我覺得那些創作非常漂亮,不過我肯定家裏不會有空間放這些東西,所以完全沒有想買的念頭。

與Old Market隔河相對的Art Center
市場內一景,不算太多人流

非常漂亮的繪畫

逛畢市集後我回到Pub street,這時的pub street彷彿回找回它的真正形態:街上滿是五湖四海的遊客,路上還有售賣各式飲料小食的流動攤販,攤販主人都在忙著招呼遊客,各餐廳更播放著高分貝的音樂,一時之間整個區域變得與星期五晚的蘭桂芳無異。我騎著單車只好行行停停,好不容易才穿過pub street返回酒店,結束了我在暹粒的第一天,明天便正式開始我的吳哥行程了!

D03 – 女王宮+崩密列+巴孔寺+洞里薩湖

今天Racheam終於出現,並準時地在酒店外等我。看見他黑黑的臉,我還以為他年紀不小了,原來他還不到三十歲。他的英文很不錯,人很親切亦很健談,是典型做導遊的性格。他後來告訴我︰最初來暹粒時他一窮二白,但為了糊口他曾經早上全職工作、傍晚讀大學、下課後再到酒巴兼職,結果一天睡不到4小時,而這樣的生活他捱了數年,直到他大學畢業,他才可以辭去酒巴的工作。後來他的旅遊生意慢慢上軌道,現時他和他的「兄弟」、還有另一位朋友一起接待遊客,以旅遊論壇上網友們的留言來看,他的評價也算不錯,想來生意也應該可以吧。我想這也是為甚麼他只在今天駕車接載我,而駕駛tuk tuk這些粗重工夫自然交給他的朋友和「兄弟」完成,這種「分工合作」的模式也不是他獨有,論壇上的其他網友以及我後天遇到的朋友也遇到預訂了的司機沒有出現、而轉交由他們的「兄弟」或「朋友」接待的情況,所以若果想確保全程都由預訂的司機來接待,事前必須和司機再三確認,又或最好全程都租用汽車,那麼司機便多數會親自出馬了。

在和朋友會合後,我們一起到女王宮。今天的行程其實有部份是和我在day 5的行程重複的,因為我在出發前已約了一位網友在day 5遊吳哥外圈,但既然行程已定,那就再看一遍吧。事後証明這也是不錯的安排,因為女王宮實在太●漂●亮了,即使要我再看多一遍我也會樂此不疲。有關女王宮的照片和介紹就放在day 5內了,反而今天最讓我感興趣的景點是崩密列。

在女王宮外有小販售賣棕櫚水,非常清甜
往女王宮途中的一片稻田
女王宮外的一片濕地
女王宮外的市集

在往崩密列的途中,Racheam順便介紹沿路的風光。路上我們遠眺到荔枝山(Mount Kulen,Kulen意思就是荔枝),吳哥的不少建築(如吳哥寺、崩密列等)所用的石材都是從該山上開採。話說我們今天從吳哥城到女王宮光是坐車也花了30分鐘,Mount Kulen可是位於離女王宮更遠的地方,在一千年前只有人力和畜力的年代,要將重達1.5噸的巨石運至吳哥寺絕對是浩大的工程,其難度比興建埃及金字塔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Mount Kulen,Racheam還提到這條道路是近年新建的,而道路兩旁原本是茂密的森林,今天我們乘車經過時只看到一片草原,間中偶有小片的農田。Racheam指這是政府為了興建道路,故此摧毀這一帶的森林,同時亦驅趕這一帶的原居民。這又是典型的社會發展vs保育的問題。我想在這個經濟仍然落後的國度,本來要發展旅遊也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出在地區獲得發展後,新增的利益到底會落在誰人手中?原居民是否因此從中受惠?還是讓相關的官員中飽私囊?就以開發森林為例,在《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中,作者Jay Mather指出儘管柬埔寨有法例明文森止輸出木材,但一些由官員批准的卻不在此限,政府亦透過出售森林的開採權來獲利,有關的收益自然流進官員的帳戶中,而Racheam亦有提及政府往往透過開發森林來謀取暴利,又或藉著操控箇中的招標過程來索取賄款。

說到現任政府洪森,Racheam的怨氣更深。他指現任總理洪森是在越南扶植下上台,所以洪森在外交方面非常親越,國家的不少發展項目都會交由越南政府或相關財團接手。在上次選舉前,柬埔寨內還引入很多越南人,由於越南人多投票支持洪森,這樣的舉動和種票無異(這種操作手法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而事實上洪森自85年上台後便不曾落台,在位時間之長在東南亞排名第二。他在政壇上「屹立不動」,靠的也是操控傳媒、威嚇、(直接或間接的)賄賂等獨裁者的慣用技倆。今天暹粒靠旅遊作為主要收入,這個財源自然被越南人所垂涎,Racheam指暹粒內有很多都是越南人,而暹粒在旅遊方面的收入亦有部份會被轉入越南政府的口袋中(雖然他沒有說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們就在討論柬埔寨的政治及貪污的對話中,不經不覺便到達了崩密列。下車前Racheam雖然有約定一個時間,但是他也輕鬆地說即使遲了也沒所謂。而且他還怕我們會在裏面迷路(崩密列的確佔地頗大,而且裏面的通道縱橫交錯),於是很貼心地預備了多一枝手機供我們聯絡用。

穿過崩密列的走道,便遇上五頭蛇神迎接我們
我一直以為naga一定是七個頭,原來還有五頭版本(後來還遇上三頭的…)
lego積木….

世人現時對崩密列仍沒有太多的認識,學者估計它在Suryavarman II時代(約十二世紀)興建。寺廟用的是和吳哥寺相同的砂岩,但這裏距Mount Kulen較近,所以搬運的工夫相對較小。和其他寺廟一樣,崩密列也是一座印度廟宇,它是以Vishnu為祭祀對象。沒有人知道寺廟崩壞的確切原因,不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敗走金邊的赤柬從城市撤離至郊區,士兵在崩密列一帶佈下大量地雷,以圖阻止政府軍的狙擊。這些地雷往往因為動物或居民誤觸而被引爆,結果有不少崩密列的建築是被地雷炸毀。柬埔寨政府費了好大的功夫在崩密列內清除地雷,近數年才完成清除的工作。寺廟內由於損壞及樹林纏生現象極為嚴重,故此政府未有對遺址進行任何復修工程,而只是在一些較難進入的地區鋪設步道,所以遺址保留了原來殘破蒼涼的狀況。

以往在道路尚未鋪好前,很少有遊客到離開吳哥城甚遠的崩密列遊覽,而且崩密列內錯綜複雜的「佈局」、還有在雜草叢中出沒的毒蛇及未被掃清的地雷,都或多或少嚇怕遊客來參觀,但今天這裏已被大幅整治,遊客要到這裏也方便得多,上述的危險也一一消除,今天崩密列已有不少遊客在這裏參觀,就只差旅行團沒有到訪,還好崩密列的面積很大,即使人很多但遺址內還是可以找到很多隱密的地帶。

崩密列外的荒地,以往曾經是地雷帶,但現已由掃雷人員清除了

我們走過一條神道,不久便來到崩密列的正門,這裏有著一堆堆的亂石、半塌下的城牆、還有盤根錯節的大樹,我們見遊人在爭相拍照,便決定先繞著城牆走。在經過不知多遠,我們看到一個城牆缺口,便從這裏翻入寺廟,從這裏便更能感受到大自然在這座寺廟中的無處不在──無論是城牆還是建築物頂部都有大樹附著,剛勁有力的根綿密地抓著建築物不放,而地面也舖滿了從大樹上飄落的枯葉,彷彿為這裏舖上了一張薄薄的、楬色的地毯。和塔普倫寺不同的是,崩密列較少高聳入雲的巨木,但是論規模及蒼涼,則崩密列遠超前者。

當我爬上這段城牆頂、拍下這張照片後,就被工作人員喝叱要下來了…
寺內一景

寺內其實還有很多室內空間可以進去,但不少都有被塌下的石塊所阻擋,可能要手腳並用才能進去,而且寺的面積很大,在裏面轉的確不易分辨方向,我們最後只在戶外走走便算了。

不知道他的上半身是否安在?

我們在廢墟中走著走著時,不知不覺間走到一個甚少遊客的角落,兩個少年就坐在牆頭上聊著,他們其實是一些導遊,可以帶遊客爬寺內的一些隱藏秘道,所以當他們看到我時便和我搭起訕來。他們不停地問我「XXXXX」在中文應該怎樣說,然後我就用不太純正的國語教他(反正他們也沒法分辨,哈哈哈),他們還興致勃勃地建議帶我到「放著棺材的房子」參觀,不過最後還是被我婉拒了。

拉動乳海的雕刻

我們沿著步道信步而行,眼前不時看到堆積如山的巨石塊,又或是被糾結樹根纏繞的窗口,那份蒼涼衰敗的氛圍比起塔普倫寺更是濃烈。無庸置疑,高棉帝國已滅亡多時,但是它的建築、它的文化還是遺留下來,每名來到這裏的遊客莫不驚艷於當時的文化及藝術,從這方面看,它卻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下來。這讓我想起蔣勳所問︰

假設兩千年以後,今天的台灣文明像吳哥一樣被發現,我們有甚麼可以被稱為「藝術」的遺留使人讚歎嗎?

崩密列

一地的枯葉,更顯這裏的蕭瑟

這道窗子自然成為熱門的拍攝景點

崩密列內只加建了行人走道,沒有進行大型的復修工程

步道在建築群中左穿右插,然後它引領遊人來到寺廟正門附近的一個高台,我們在這裏享受這片安靜,同時也感受一下這個廢墟中所散發的滄桑。別人說歲月無聲,但是在這個場地,我卻彷彿感受到歲月在崩密列上所留下的痕跡和昔日的聲音︰工人在搬運石塊時的呼喝聲、雕刻師手起刀落的開鑿聲、國王駕臨時的笙歌鼓樂聲、僧人在祭祀時的喃喃誦經聲、士兵作戰時的刀劍相交聲、人民逃難時的悲鳴嚎哭聲、石牆倒下的磚塊碎裂聲、地雷引爆時的轟隆聲… … 這些聲音都有條不紊地從眼前的破瓦頹垣中傳來,只不過數分鐘的光景,我便走過了千年歷史,歷史從來都不曾無聲,只是人們有沒有細心聆聽。

在柬埔寨拍婚紗照可能很美,但是光是那酷熱的天氣就讓人受不了….
面向正門前的一個亂石堆
望向正門外的步道

我們在那裏走了很久,結果Racheam也真的打電話來確認我們的位置,不過那時我們已快離開崩密列了。甫踏出外面,便看到Racheam在等我們,還拿著冰水和毛巾讓我們降溫,實在是很體貼的安排。我們在附近的攤販歇了一會,然後到吳哥寺附近吃午飯。大概是今天吃飯時間比較『正常』(約1時),剛好是午飯時間,餐廳裏超多人的,結果光是等上菜已等了大半小時,不過這樣也正好讓我們避開中午歹毒的陽光。吃了很久,我們兩人才悠悠地到巴孔廟參觀。

乘車時Racheam又聊起他接待客人的經驗。我原以為以他的英文程度,他的主要客人應該是西方遊客,沒想到他的遊客反而是亞洲──特別是中港台一帶 ──為多。大概是沖著我的面子,他也讚了一番香港和台灣的遊客,然後他便數落大陸的遊客──如試過一名預訂的大陸人沒有告訴他準確人數,結果當大陸人出現時,人數是多了一倍的。然後更常見的便是放鴿子問題,害他白等還要少做生意。不過無可避免地,他接待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來自內地的遊客,光是在我旅行期間,我們都常看到一團一團的大陸/華人旅行團。

聊著聊著間我們便到了巴孔廟。這個寺我在day 5也有再次參觀,那天的照片就一併放在今天。

「論資排輩」的話,巴孔廟是眾多吳哥建築中,最早採用沙岩建成的寺廟,也是第一座採用彷「須彌山」設計的建築。它建於公元9世紀,由Indravarman I 在位時所建。他的上任Jayavarman II (是二世不是七世喲)建都於Hariharalaya,位置就是今天的羅洛士,所以巴孔廟和附近的羅蕾寺及神牛寺合稱羅洛士遺蹟。Indravarman I為了奉獻給濕婆神,就在這裏興建了這座寺。

巴孔寺外的護城河
巴孔寺外有一現代的佛寺
巴孔寺
從正門(東方)入來,會先穿過一些遺留下來的圖書館(即是當年的藏書閣)

雖然巴孔寺的歷史悠久,但是它卻是保存得頗完整的建築,至少台基及塔樓結構都算完整,你也不會看到滿地撤滿巨石的景況。這裏還有一個特色,首先寺裏有著不同的動物雕塑︰在寺的北面有一座牛蹲在寺前,牠是濕婆的座騎Nandi;在樓梯兩旁有石獅鎮守入口;在最底三層的四個角落,還有石象壓場(可惜石象的長鼻全都斷掉了)。

巴孔寺結構共有五層,最頂為一塔樓
濕婆的座騎Nandi蹲在門口,隨時恭迎主人
守護樓梯的石獅
昂守遠眺的石獅,默默見證人間亂世逾千年。若果牠能說話,牠會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故事?
頂部的塔樓
角落裏設有迷你版石象(我可是很克制地沒有騎在牠身上….)

無論按規模還是精細度,巴孔寺都不及這兩天看過的建築,所以遊客數目也較少,但是我們在這裏找回了慢活的節奏,坐在最頂層上好好感受這個寧靜、平和的氛圍。

從巴孔廟頂部望向東方入口

經歷逾千年風雨的石刻難免出現較多剝落

離開巴孔寺時已是四時多,Racheam告訴我當天他要出席朋友的婚禮,所以他希望這天可以早些離開,另外他也告訴我︰本來我是租他三天的,但是我可以考慮明天(即第四天)不租他的車子,這樣我便可以和朋友共用同一輛車。我想他應該是另外找到顧客吧,所以才會這樣建議,不過我也樂得送他個順水人情,讓他早些結束今天的行程,而我便和朋友一起前往洞里薩湖。

說起洞里薩湖,我原來其實想到空邦魯觀看浮村的,我在給Racheam的電郵也是寫這個地點,結果到下車時一看,我便知道他們只是送了我到那個最熱門的洞里薩湖碼頭看越南浮村,但既然已花了一小時的車程,我們便來看看吧。我們在碼頭購買了船票(2人合共50USD),我猜船票其實是按船的大小而非按人數來定的,因為我們兩人獨享了一艘船。接載我們的是兩個不到二十歲的少年,一個專責駕船,一個負責為我們做簡單的介紹。

洞里薩湖的碼頭兼售票處
洞里薩湖碼頭

船啟航後先要在河道航行二十多分鐘,途中可以看到河畔的民居和商店,他們的某些房子基本上就是一個簡陋的棚子,好一點的就是單層的鐵皮屋,用肉眼看沒有任何基礎設施──沒有電、自來水、排污系統等等,可以想像,這裏民居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由於現在是旱季,現時洞里薩湖的水位很低,湖的面積也比雨季大幅減小,大概是湖底的泥土被攪起吧,湖水看起來總是黃黃的。洞里薩湖還有一個奇特現象︰在旱季時,水會從湖注入湄公河、最終流向大海;但在雨季,收集了大量雨水、山脈溶雪的湄公河反而會倒灌入洞里薩湖,所以一年洞里薩湖的水流有兩次相反的變化。這個現象也造就了當地的漁業。當柬埔寨進入旱季時(約9、10月),湖水會注入湄公河,注入河的湖水挾帶著大量魚,人們便在通向湖的地方架起漁網,自然能捕捉到大量魚獲。

遊客觀光船
稱之為taxi boat的快艇
湖旁的民居
建造中的船屋

洞里薩湖旁的居民
湖旁的商店

捕魚
我看到的唯一一座現代建築就是這個

二十分鐘後我們的船從河道駛到湖裏。雖說現時是旱季,但是看起來湖也頗大,船會先經過一所湖上學校,船上的少年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到學校參觀,我們最初不以為意便答好。於是他便把船駛至一個湖上商店,說可以捐一些食米給學校的孩子們,我們一問價錢︰每大包(我猜是20公斤吧)30USD!聽到價錢後我們自然打了退堂鼓,不過船上少年倒也沒有刁難我們,只是安靜地載我們繼續行程。事後我在網上看到一些網友的不愉快經歷,比較起來我們的經驗還算不錯啦。

湖上有各種的「設施」,這個是餐廳兼觀光浮台
學校
整間學校就是數間小屋連接起來
還有教堂
泊位

十多分鐘後,觀光船便會停在湖中央的一些餐館兼觀光台,我們可以在上面逗留半小時。以觀日落來說,這個時間略嫌早了點,我們只看見橙紅的太陽還掛在半空,陽光灑在湖上並隨著波浪盪漾,形成一道金黃色的光帶。

靠岸一帶較多民居
我們登上的觀光台
不少暹粒餐廳是有供應鱷魚的…

日落

我們在台上呆了半小時後,便乘原來的觀光船回去,回程時船上少年還建議讓我們親自駕船,結果我們派出南京代表來接受挑戰,表現還不錯呢──至少我們都安然返回岸上,這不就是最好表現嗎(大誤)?上碼頭前船上少年建議我們向少年船長給一些小費(他好像建議5USD,但我忘了多少了),結果又一次遭到我們拒絕。他們大概會覺得很無奈吧!

總的來說,兩個小時的湖上行程沒有太大驚喜,就是那種不去也不會很可惜、去了也不會覺得很有趣的雞肋行程,我想對於一般的背包客來說,較遠一些的空邦魯(Kompong Phhluk)甚或Kompong Khleang才是更值得遊覽的地方吧。不過在石磚和巨木中徘徊了兩天的我們來說,來個湖上遊或許可以讓我們的行程帶來點新鮮感吧。

回到碼頭附近,剛好看到夕陽快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