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景點一覽

吳哥城 (Angkor Thom)及吳哥寺(Angkor Wat)
吳哥城 Angkor Thom 雖然早於Yashodharapura時代(約九世紀)吳哥城一帶已有人定居,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吳哥城遺跡大多建成於Jayavarman VII時期(約十二世紀)。城裏包括巴戎寺、巴普昂寺、古皇宫、空中宮殿、鬥象台、癲王台、12生肖塔建築等。
巴戎寺 Bayon Temple 建於12至13世紀,當時在位的是Jayavarman VII,篤信大乘佛教的他建成這座佛教建築,聞名於世的「吳哥的微笑」就是建在該寺。
巴普昂寺 Baphuon Temple 建於11世紀,是Udayadityavarman II的國寺,以濕婆(Shiva)為崇拜對象。
古皇宮 Royal Palace
空中宮殿 Phimeanakas 建造於10世紀,其時在位的是Rajendravarman。傳說是國王每晚必須要到這裏和蛇神(Naga)行歡,否則便會遭天譴。元朝周達觀的記載指該宮殿頂端應為金色,唯現時已不可見。
鬥象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Jayavarman VII 在位時,在此檢閱勝利回歸的軍隊,該檢閱台因刻有大象雕刻而有此名稱。
癲王台 Terrace of Leper King 同樣是Jayavarman VII時期的建築,台上有一座石像因侵蝕的關係,其斑紋令石像看起來有點像染了痲瘋的病人,另一說法指吳哥歷史中Yasovarman I是痲瘋病人,故以此命名該台。
12生肖塔 Prasat Suor Prat 其實和十二生肖無關,只是純粹有十二座塔聳立在鬥象台附近。
巴肯山 Phnom Bakheng 是吳哥遺蹟中的一大標誌性建築,由Yasovarman I於十世紀初建成,是一座以濕婆為崇拜對象的印度教神廟,廟宇建於巴肯山上,並透過一層一層的建築來模彷印度神話中的須彌山(Mountain Meru)。順帶一提,Yasovarman I亦將首都從Hariharalaya(即今天的羅洛士)遷至吳哥城一帶。
吳哥寺 Angkor Wat 始建於Suryavarman II時代,但直至Jayavarman VII在位才完工,時間約為十二世紀。它同樣仿傚須彌山設計,而寺內迴廊的八道牆壁雕刻更是非常精緻。
吳哥城週邊範圍
東人工湖 East Baray 由Yasovarman I於十世紀建造的人工湖,學者暫時對該湖的用途沒有共識,較普遍的推測是用於灌溉或祭祀,現時湖已乾旱,部份已並變成農田。
東美蓬 East Mebon 位於東人工湖中央的一座廟,由Rajendravarman建於十世紀,是以濕婆為敬拜對象的神廟。廟的其中一個特點是有完整的大象石像。
塔凱歐寺 Ta Keo 在Jayavarman V時期興建,落成於十一世紀,該寺同樣擁有仿須彌山的建築特式。
變身塔 Pre Rup 在Rajendravarman時期興建,時間約十世紀。該寺同樣採納彷須彌山的建築特式。
塔普倫寺 Ta Prohm 這座曾於電影《盜墓者蘿拉》出現的廟宇是Jayavarman VII時期的建築,寺廟完成於十二世紀。寺廟是以佛教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為崇拜對象,其形象是按Jayavarman VII母親來設計。被大樹纏繞的寺院成為該廟的最大特色。
皇家浴池 Srah Srang 建於十世紀的Rajendravarman II執政時期, 亦有一說指它是建於十二至十三世紀的Jayavarman VII。
荳蔻寺 Prasat Kravan 建於十世紀,當時在位的是Harshavarman I或Ishanavarman II
寶劍塔 Preah Khan 建於十二世紀,也是Jayavarman VII的建築,是用來紀念入侵占婆(Champa,即今南越部份)勝利的建築。廟的參拜神象是佛教的觀自在(Avalokiteśvara),形象參考國王父親而設計。該廟宇同時亦是一書院,負責培訓教師和僧人。建築物同樣受到不同植物所包圍和蠶食。
涅槃宮 Neak Pean 位於湖上的一座佛教廟,同樣是Jayavarman VII於十二世紀的建築。
達松將軍廟 Ta Som Jayavarman VII為紀念他父親Dharanindravarman II而建築的廟,完成於十二世紀。
班蒂喀黛寺 Banteay Kdel 建於十二至十三世紀,當時在位的是Jayavarman VII,也是佛教寺院。
吳哥城遠郊
羅洛士遺蹟 Roluos group 羅洛士是暹粒東南方的一個地名,古時名稱為Hariharalaya,是吳哥王朝的第二個首都,始建於Jayavarman II,時間約八世紀。現時羅絡士遺蹟包括巴孔寺、羅蕾寺和神牛寺。
巴孔寺 Bakong 巴孔寺是Indravarman I時期的建築,建於九世紀,是當時的皇家寺院,也是以濕婆為崇拜對象的印度寺廟。
羅蕾寺 Lolei 建於九世紀的細小寺廟,是羅洛士遺蹟中最後建設的寺廟,由Yasovarman I所建,是一座崇拜濕婆的印度神廟。
神牛寺 Preah Ko 神牛寺是Indravarman I時期的建築,建於九世紀,是第一座建成的羅洛士遺蹟。
女王宮 Banteay Srei 以精緻浮雕及紅色石材為特色的女王宮由Yajnavaraha下令建成,Yajnavaraha曾效力於Rajendravarman、並且是繼任國王Jayavarman V的老師,廟宇落成於十世紀。該廟宇的名稱出自建築內漂亮的浮雕,而並非因為建築曾有皇后居住。
崩密列寺 Beng Mealea 崩密列是Suryavarman II在位時建造,落成於十二世紀,雖是印度寺廟,但寺裏也展現一些佛教元素。寺廟規模龐大,且不少建築已被植物所纏生。
班提色瑪寺 Banteay Samre 建於Suryavarman II及Yasovarman II期間(十二世紀),是眾多吳哥遺跡復原度最高且最貼近原來面貌的建築。
洞里薩湖 Tonle Sap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淡水湖,在旱季湖水會經洞里薩河注入湄公河;但在雨季湄公河的河水會反注入湖裏。湖的面積在旱季及雨季有極大落差。
空邦魯 Kompong Phluk 空邦魯是洞里薩湖北岸的一個社區,以參觀原始高腳屋及當地社區為主。
高布斯濱 Kbal Spean 高布斯濱是位於Kulen Hills上的一些吳哥年代初期石刻,石刻完成於Suryavarman I 至Udayadityavarman II期間(即十一至十二世紀),特色是河床頂部刻有排列整齊的林加(Linga,即男性生殖器官,也是濕婆神象徵)以及其他印度神的石刻。